分享到微信

点击空白处关闭
ChengYu co construction
成渝共建

国家铁路局支持,重庆正成为“陆权门户”!

2024.07.08
成渝共建

7月2日,对于重庆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天。

在这一天,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国家铁路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场签约仪式,重要的领导几乎都来了。

现场,市委书记袁家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会见了国家铁路局党组书记、局长费东斌一行并见证签约。

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吴德金、总工程师田军,市领导陈新武、郑向东参加。

国家铁路局明确表态:将继续支持重庆铁路事业发展,加强与重庆的沟通合作,加大在渝铁路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多措并举促进铁水联运,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助力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如此看重这次战略合作签约?

其中,读出了哪些重要信息?

我们通过前后梳理发现:2024年国家对重庆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今年,从国家层面赋予重庆的全新定位: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到这次重庆市与国家铁路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很显然,国家在重庆下了一步大棋,一切都在围绕“陆权门户”布局。

毋庸置疑,重庆配得上“陆权门户”的能级。

先普及一个概念,“陆权论”。

陆权论是由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一个理论。

陆权论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

1904年,麦金德首次从全球的角度解读了地缘政治学。

麦金德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面积最大,被称为“世界岛”,美洲大陆则是另一个岛屿。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经济力量的集中地域,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加之这里还是世界性文化、宗教的诞生地,因此,欧亚大陆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麦金德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大陆强国和海洋强国相互斗争的历史,尽管海权强国占过优势,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由于“陆权”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且交通日益改善,“海权”国家终将被“陆权”国家所压制。

而铁路的出现已经大大降低了一个单一强权主宰中心地带的难度。

当欧亚大陆被密集的铁路网覆盖时,一个强大的大陆国家将主宰这片自东欧门户开始的的广袤土地。

向西,内迁。

第一次转移,是抗战时期。

沿海的工业、人才纷纷转移到西部大后方,重庆成为承接的重镇。

到1940年底,内迁的厂矿有448家,机器设备70991吨,技工12164人。此外,自动迁移的工厂亦有百多家,合计共达600余家。内迁的工厂以上海、武汉两地的为最多,上海148家,武汉160余家。其他如南京、无锡、青岛、济南、郑州等地也有一些工矿迁出。

内迁工厂分布情况是:四川254家,占56.7%;湖南121家,占27%;陕西27家,占广西23家,占5.1%;其他省区23家,占5.1%。

其中,机械工业181家,占40.4%;化学工业56家,占12.5%;电器工业29家,占6.5%;纺织工业97家,占21.7%;饮食面粮业22家,占4%教育用品37家,占8.2%;矿冶8家,占1.8%;其他工业18家,占4%。

第一次大面积内迁,改变了中国工业不合理布局,推动了西部工业体系的发展。

第二次转移,是1960年与苏联,氛围变得剑拔弩张。

于是,又有一批产业转移到西部大后方。

当时,我国的主要工业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地区,这样的工业布局不利于应对当时严峻的局势。

为此,东部的核心工业纷纷迁往三线地区,当时约四百万精英离开故乡。

数据显示:从1964年到1980年,我国共建成2000多个大中型国防、工业项目,将三线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国防工业堡垒”。

第三次转移,成渝经济圈,中国“第四极”。

第三次向西转移,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上下两集去剖析。

上集,沿海企业向西行,可能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西部的成本优势。土地成本更低、人力成本更低…

而下集,是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自上而下的聚焦:从“海权竞争”转向“陆权竞争”,从“海权战略”转向“陆权战略”。

要想使“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维持国内区域平衡发展,在国内形成统一大市场,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就必须使亚非大陆桥的建设依托于西部节点城市的连接之上。

于是,我们看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定位是,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与重庆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2023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8万亿元。

以时间轴系,我们做对比,这里划重点:

· 总投资金额,2024年比2021年,增长了129%。

· 投资项目数量,2024年比2021年,增长了347%。

这里,又读出了什么?

国家战略的“支点”。

这次重庆市与国家铁路局的战略签约,重庆正成为“陆权门户”。

重庆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

一、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根据国务院批准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其中就明确要求,重庆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

就在去年,重庆已成为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

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最近重庆正着手打造“枢纽港经济”,要将新港口进行集中打造,同时新港口和保税港连通。

数据显示:通道与中欧班列累计联运1.8万标箱,与长江黄金水道累计联运14万标箱,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根据《规划》,未来重庆将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这里,划重点:

1、规划10条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联通国家主要城市群,对接国家六大经济走廊。

2、规划2000公里“米”字型高铁网、500公里“三干线多联线”城际铁路网、2100公里“六干线多联线”普速铁路网,实现与成都、贵阳1小时通达、周边其他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北上广6小时通达。

3、规划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超过60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49个。规划完善民用机场布局体系,扩建江北国际机场,规划布局重庆新机场,合理布局通用机场,规划国际直航城市100个以上,国内直航城市覆盖率80%以上。

4、构建以长江航道为“一干”,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为“四支”的高等级航道骨架体系。

5、规划主城都市区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主体,万州-达州-开州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江津、永川联动四川的泸州-宜宾,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涪陵、合川、綦江-万盛、黔江、秀山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合力支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很显然,“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加持,重庆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了。

二、国家战略的“支点”。

以国家战略视角看,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始发站。

各类货物,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 向东,沿长江黄金水道顺流入海;

● 向西,中欧班列直抵欧洲;

● 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山越海;

● 向北,“渝满俄”铁路班列纵贯南北。

很显然,这是一条“经济大动脉”。

我查询数据发现:截至目前,重庆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1.5万列,运输箱量超130万标箱,运输货物近1700万吨,运输外贸货值超5300亿元。

第一、它联动国内国际的“双循环”。

第二、开辟“新三样”的广阔市场。

第三、中欧桥头堡位置。

“中国制造”在这里走向全球,来自全球的货物又从这里进入中国市场。

“向西走,向内看”。

“一带一路”进入了新阶段,国家实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中国已进入高铁时代,随着航空、高速公路、高铁、管道运输、远距离输电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在亚欧大陆互联互通。

根据2024重庆设定的新目标:“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自主自控的“陆权门户”,正加速在重庆形成。

来源:媒人观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