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快速增长的背后:不容忽视的养护难题
近年来,全国多地道路事故增多,道路塌方、桥梁倒塌、铁路桥垮塌等基建事故时有发生。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已发生多起因暴雨导致的重大事故。5月,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共造成50余人伤亡;在梅大高速塌方事故发生不到3个月后,陕西丹宁高速路坍塌事故再度冲上热搜。
上述事件的发生无不向我们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基建老龄化或将比人口老龄化更先到来。早期修建的部分高速公路逐渐“老龄化”,“带病”运行,安全隐患加剧,改造压力大;部分新建的高速公路则“未老先衰”,存在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我国各地依靠城投基建的模式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造了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最复杂的大桥以及最长的高速铁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基建狂魔”。如今,我国基础设施面临的问题也从“如何建设”转变为“如何维护”,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现状
自1988年中国内地第一条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1990年,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在随后的20余年里,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经历了“井喷式”增长。
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来看,2009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6.51万公里,当年增加里程0.48万公里;2011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8.49万公里,年度增长里程首次超过1万公里;2013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万公里,达到10.44万公里。可以看出,大批高速公路是在2009年到2013年建设完成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公路里程544.1万公里,较上年末增加8.6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万公里,增加0.67万公里(2022年增加0.82万公里),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随着通车里程增长,高速公路养护规模体量快速加大,养护压力也在逐年增加。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这也表明,随着客流、物流的迅猛增长,在大基建时期集中建设的高速公路,正在不可避免地集体加速步入“老龄化”阶段,路面呈现不同程度病害。
为延长高速公路寿命,也为了预防事故发生,需要对高速公路进行周期性、经常性的养护管理。养护难题进一步凸显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养护市场,该市场在2024年的估值已超过千亿人民币,并且保持着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的快速增长态势。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高速公路养护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然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养护成本上升、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等。
二、养护工作面临的挑战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公路养护里程为535.03万公里,占公路里程比重为99.9%。
由于养护管理工作不具备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生产效益,且养护投入属于经营成本,因此企业积极性相对较低,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工程养护和管理工作效率也较低,行业重建设轻养护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少数高速公路“带病”运行。
目前来看,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主要面临资金与成本、制度与管理、技术与人才等方面问题。
资金与成本方面,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1年全国高速公路养护费用支出达到了数百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大量用于路面修复、桥梁加固、隧道维护以及人工成本的开支。
《高速公路养护期收费制度的思考》一文曾指出,当前全国普通公路每年养护管理资金需求缺口在50%左右,有40%左右的普通公路陷于“列养但无钱养,应修但无钱修”的困境,且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公路养护资金缺口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据了解,目前,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主体主要是行政管理机构与基层管养单位,公路养护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依法征集的公路养护资金、财政拨款、车辆通行费等。很多高速公路投资方多,各主体投资比例不同、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权不同,各主体难以形成统一养护意见。
由于资金限制,无法及时实施必要的养护措施,以致公路损坏加剧,将严重影响公路使用寿命和公众行车安全。
制度与管理方面,现阶段,高速公路投资环境复杂,投资主体较多,形成了多元化养护管理体制,从而造成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工作较为混乱。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适应公路养护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要求的速度较为缓慢,部分养护管理机构还存在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追责和监管机制。同时,对于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仍旧存在。
部分地区没有意识到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养护决策随意性较大。
技术与人才方面,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决策系统起步较晚,理论基础薄弱,且缺乏规范、完整、有效的历史数据归集。缺乏对路面状况的动态管理,导致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和长期性能研究与养护管理决策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养护决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以经验决策的现象普遍存在。
专业养护人才短缺,尤其是具备新技术操作能力的人才。当前,相当一部分养护工作人员未经过公路养护方面较为专业和系统的培训,技术知识水平较低,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公路养护工作。
此外,养护工作人工成本的上升、道路老化和突发灾害事故的频发等因素也使得高速公路的养护压力不断增大。
三、下阶段怎么做?
公路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养护工作也在逐步驶上数智化轨道,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实际需求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技术创新成为提升养护效率、降低成本、满足环保要求的核心驱动力。
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高级工程师黄祖慰表示,高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融合了物联网(IoT)、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深度应用可使公路养护工作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公路养护智慧化转型的目标可以总结为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通过优化养护流程,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率;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公路安全隐患,确保公路的安全畅通,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3年7月,在役公路数字化试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评估,并陆续进入验收阶段。试点工作在“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养护”、“安全与应急”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
据了解,智能养护主题共14个试点项目,内容涉及智能巡检、中小桥梁监测、日常养护管理智能化、养护智能化装备研发、养护工程数字化管理、综合养护管理系统、养护科学决策等内容。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市在日常养护作业、养护科学决策、路面施工自动化装备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结语
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事关千家万户安危。
当前,我们正在从大基建时代走向大更新时代,基础设施“老龄化”与“未老先衰”并存,养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长远来看,从拓宽资金来源、注重预防性养护、健全监管机制等方面优化养护运行机制,是确保高速公路安全通畅、持续健康的破题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