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专家观点:场景创新,智慧交通的进阶之路
智能网联服务便捷出行、数字航道支撑高效物流、主动预警保障安全运行、联网联控打造精准监管……当前,智慧交通领域越来越多的创新场景,正引领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这些应用场景有什么特点?在场景创新方面如何继续发力?
日前,《中国交通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斌,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研究员李科,以及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沈煜。
场景创新给新技术带来推广机会
问: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创新对于助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有何重要意义?
李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都将智能化水平作为交通强国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就是要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赋能,提高交通运输全要素生产率,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以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智慧交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要求“探索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明确“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为智慧交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智慧交通方兴未艾,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缩影。
应用场景创新能够在实际环境中验证、迭代和评估智慧交通的新技术,并不断形成和完善成套解决方案,催生一批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融合赋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问:目前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呈现出哪些特点?
李斌:智慧交通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是推动交通运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途径。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世界交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正在塑造全球交通竞争新优势。智慧交通已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实践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交通有力支撑了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促进了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和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大幅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其应用场景呈现出场景丰富,服务方式多元,技术迭代快,未来想象空间巨大等特点。
李科:我认为智慧交通应用场景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实时化,如智能导航提供即时交通信息;二是个性化,如出行助手根据用户习惯规划路线;三是智能化,如物流系统通过算法优化配送路径;四是数据驱动,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交通运行的精准监管和服务。这些特点都共同提升了交通效率、安全性和管理水平。
加强颠覆性技术在场景创新中应用
问:如何实现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有机结合?
李科: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关键在于建立紧密的互动与反馈机制。首先要深入理解和分析场景需求,确定技术应用的具体方向和潜在挑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力求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将新技术不断融入场景中进行测试和验证,通过实际应用效果来评估技术价值并发现改进点。最后,根据场景反馈持续优化技术,实现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需要产、学、研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的良性循环。
沈煜: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有机结合首先要明确需求,强调用户驱动。交通运输的参与者很多,用户也是多种多样,场景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不同用户的特征。所以,应该是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之上,围绕场景去引入新的技术,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驱动目标导向。
全球最大的实现常规商业运行的智能船舶“智飞”号。
问:智慧交通场景创新对于颠覆性技术发展发挥何种作用?
李斌:颠覆性技术被称为“改变游戏规则”“重塑未来格局”的革命性力量。目前,交通运输领域涉及的可预见的颠覆性技术主要有人工智能、高性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已在自动驾驶汽车、路网智慧管控、装配式建造、基础设施数字化、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等新领域初显成效。
场景创新对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企业面向应用场景开展创新研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建设早期试验场景,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该意见旨在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加快产业化进程。
场景创新能够为颠覆性技术的应用提供实践平台和验证环境,提供技术创造价值的空间,帮助技术不断完善和优化,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场景创新也能够激发技术创新的需求和动力,推动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因此,在智慧交通领域,我们需要加强颠覆性技术在场景创新中的应用,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成套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确保颠覆式技术安全、可靠地在行业中得到探索和应用,推动智慧交通的高质量发展。
李科:智慧交通的发展需要颠覆性技术的推动,这些技术有望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前沿技术等领域率先产生颠覆性影响。场景创新则有助于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将技术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发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
场景创新需要产学研协调互动
问:如何从产、学、研等不同角度理解场景创新?
李斌:产业界主要负责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学术界负责基础理论和新兴技术的研究;研究机构则负责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和互动,共同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和应用。
首先,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平台、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创新的课题源头和要素支持。
其次,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科研规划,承担开展技术研发、孵化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集聚高端人才等功能,将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探索以“联合创新中心”科研攻关机制、“专业基金”产业孵化模式、“团队控股”激励机制为典型代表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模式,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政府为推动、产业链为载体的“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场景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竞争力。
沈煜: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应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应用场景为驱动,持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养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大力促进我国智慧交通领域技术进步和广泛应用。
李科:应用场景是新技术、产品或服务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和展现,而场景创新则是不断发掘和优化这些实际应用情境的过程。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场景是发展的源泉和助推剂。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技术、人才团队、资金、市场及管理。创新性的场景是技术应用的试验田,是打造、凝聚及发展人才团队的试金石,是高效吸引资金、推进市场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理顺管理的重要元素。
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
问:面向未来,交通运输行业在场景创新方面如何继续发力?
李斌:要继续发挥交通运输场景丰富的优势,打造跨界融合场景,依托重大工程任务,实现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跨领域、综合性试点应用,打造示范标杆;加强前瞻谋划部署,发挥前沿技术增量器作用,瞄准高端、智能和绿色等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
要以基础研究为本,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以企业主导,探索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链主”企业,结合核心企业孵化上下游产业链;扩大科技“朋友圈”,促进全球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创新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先进技术向中国转移,推动场景创新在中国落地。
李科:加强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如新能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时注重场景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确保创新场景能够真实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安全和用户体验。此外,鼓励跨行业合作,引入更多外部资源和创新思维,共同打造多元化、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场景。
百度“萝卜快跑”无人自动驾驶接驳车。
问:对推动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创新有哪些期待?
沈煜:希望行业可以更深层次挖掘用户需求,加强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加大应用场景的开放力度,让更多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产品进入行业科技创新的各领域各环节。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密不可分,能够引领产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期待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工作。
李科:期待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场景,为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的出行体验,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李斌:期待通过应用场景的创新,使各种新兴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碰撞、融合、迭代、更新,开辟交通运输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推动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等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成效明显、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推动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助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让人民出行更加美好,让世界连接更加紧密!
*来源:中国交通报、发展中心、智能中心、办公室;编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