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河北深化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经验与思考
近年来,河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坚持“全面谋划、重点推进、资源共享、贴近实战”的工作思路,以“精确化指挥、动态化管控”为目标,以交管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为支撑,以公路交通监控系统、公安交通指挥集成平台、公路执法站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勤务工作机制为突破口,整合资源,突破创新,全方位构建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着力打造平安畅通的道路通行环境。
近期,河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组织开展深化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应用工作调研,针对全省公路货物大流通、人员大流动、流量大增长的形势特点,全面总结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实战效果和经验做法,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细化推进措施和任务要求,推动河北省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应用高质量发展。
01、交管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现状
(一)公路智能感知前端建设应用情况。近年来,河北省路面感知设备建设联网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农村以及城市道路的感知网络。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设联网智能卡口3万余套,接入视频监控4.6万套,接入执法取证设备3.3万套。
(二)交管科技信息化数据资源情况。在数据增长方面,目前河北省各类交管数据累计达340余亿条,数据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靠前;在数据共享方面,已共享外部数据23类,其中原始数据3类,包括重型货车、“两客一危”卫星定位数据、气象数据以及互联网路面流量数据等;查询比对数据20类,涵盖了工信、银行、邮政、医院、4S店、检测站、保险、税务等10余个机构部门。
这些大数据资源的归集应用,为防控体系多维感知、精准研判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向省政务办提供业务数据17类,为便民服务、数据共享应用提供保障。
(三)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建设情况。河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在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核心版基础上,完成省级集成指挥平台一期、二期建设。
其中,一期建设扩充了硬件存储和算力水平,在软件方面接入了全省交警警情数据、事故数据、违法数据、车驾管数据等,使指挥中心实现大数据分析。
二期建设对原有交管大数据资源池进行扩容,增加全文检索功能,建设30余个分析研判模型,进一步增强分析研判能力,服务一线实战。建设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共完成50多个看板、近200项可视化数据模块,实现大数据可视化。建设融合通讯系统,充分融合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电话、警务通等通讯手段,实现扁平化指挥调度。
同时,重点加强人脸识别对比系统建设,依托集成指挥平台搭建全省人脸识别对比系统,提供统一的人脸比对服务,为全省各地开展失驾、准驾不符、无证驾驶等违法查处业务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基础比对服务。
系统还将构建全国吸毒人员、在逃人员、本省临控人员等黑名单人员库,实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在逃人员、涉毒人员等重点关注人员的实时管控和预警拦截。
(四)升级改造移动警务平台情况。自2013年全国部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以来,河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通过对全省移动警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搭建新的移动警务平台,向全省交警发放终端设备。通过移动警务系统,民警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公安网开展查询信息、采录信息、违法处罚、移动办公等工作。
一是强化单兵作战能力。统一研发的10款移动警务手机App,具有违法查询、处罚,及非现场违法的采集与处理等100余项功能,并实现了在逃人员、吸毒人员的在线核查。移动警务系统不仅提供了实战化的应用,还提供了强大的办公能力,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二是激发各地创新热情。全省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可根据实战需要,通过警务系统设立的应用商店自行研发应用,部署至移动警务系统中供民警下载使用。目前全省各级交管部门已累计自行研发手机应用9款,共计90余项功能模块。
三是推动勤务变革。移动警务系统的建设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警务模式,实现了由原来的“粗放式”执法管理向“精准化”打击转变,由原来的非现场为主,向非现场执法与现场执法相结合的转变。
通过警务终端,民警可精准获取前方违法车辆信息,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通过非现场违法现场处罚功能,可实现电子抓拍违法即时推送至民警终端,进行当场处罚,大大提高了震慑力,有效减少了路面安全隐患。
02、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成效
(一)在感知上求突破,做到覆盖更周密、识别更灵敏。前端感知能力是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一是深化重点部位覆盖。排查桥梁涵洞、长大下坡、临水临崖等安全隐患突出部位913处,设置卡口902个,接入视频1602路,加强对重点部位通行车辆的实时监测,强化恶劣天气、大交通流量下的视频巡查频次,确保重点部位通行安全。
二是深化全域感知建设。按照全省提升全域感知能力建设部署,落实“指导各地接入社会公共停车场的车辆进出抓拍信息”“持续接入社会公共停车场的车辆进出抓拍信息”部署,依托集指平台接入停车场备案信息和进出车辆抓拍数据,延伸管理触角。
三是深化重要点位监测。部署全省一类重点点位卡口459处、视频757处,二类重点点位卡口875处、视频828处已全部联网,一类重点点位运行稳定率和在线率达到90%以上。四是深化卡口问题整治。迅速组织对命名不规范、无数据上传、视频图像叠加信息不规范等问题设备进行排查整改,针对常用关联卡口、错时勤务路段沿线卡口开展数据质量排查治理,迁移、改造卡口13处。
(二)在实战上求突破,做到勤务更科学、管控更精准。路面管控能力是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今年以来,累计查处各类违法预警车辆63.1万次,其中5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一致量10.4万次,重点交通违法查处同比增长明显。
一是强化自主研判。建立三级分析研判专班,重点针对假套牌、疲劳驾驶、逾期未检未报废、准驾不符等重点违法行为嫌疑车辆,常态化开展自主分析研判。今年以来,全省累计分析研判布控违法嫌疑车辆1.6万辆,查处1.4万辆,布控查处率达到91.7%。
二是强化精准查缉。针对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日常下发、“精准查缉统一行动”集中布控嫌疑车辆,通过“定轨迹、强预警、快签收、重检查”四步途径,组织对嫌疑车辆进行过车轨迹图片、车辆状态人工二次核查,落实小区域预警、高强度值守,确保管控到位。
三是强化错时联勤。在102、107、205国道先期开展错时联合勤务试点,细化公路沿线25个执法站勤务时段,整合执勤站点和警力资源,加强勤务监督。指导沿线支、大队结合错时勤务安排,统筹沿线警力加强巡逻和执法管理,建立执法站和巡逻勤务“双循环”,对责任路段长、违法多、秩序乱、警力不足的中队组织警力支援,错时勤务覆盖率提升至90%。
四是强化阵地建设。当前全省共有平台备案执法站166个,有100余个执法站同时作为公路巡警中队队部使用。省际执法站实现全覆盖,市际执法站仍有一定缺口。针对全省114个国省道省、市际点位,逐一排查执法站、点设置情况,组织对缺口点位,通过布设流动执勤执法车辆等装备,设置具备交通违法查处、重点车辆查控功能的临时性站点。同时,实行公路巡警中队等级评定工作,推行“站队合一”的模式,对符合执法站设置条件的公路巡警中队进行升级改造,同时作为执法站开展工作。
(三)在考评上求突破,做到导向更明确、评价更准确。定期评估问效是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考核权重。在全省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考核中,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应用部分权重为10%,也是除事故预防成效外单项业务权重最大的一项考核。
二是动态调整指标。结合工作实际,以“强基础、重提升”为出发点,阶段性优化调整考核具体指标。并针对各地工作基础不同、进度不一的实际,采取分梯队考核、差异化考核,充分调动各地工作积极性。
三是强化帮扶指导。提示各地以“查漏洞、补短板、稳强势、提弱势”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部署本地工作落实。对各地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预警签收不及时、拦截反馈不规范、拦截查处不到位等问题,加强过程监督,点对点通报到人。通过考核工作的示范带动,截至目前,全省执法图片采集率与图片合规率基本达到100%,重点交通违法一致处置率达到95%以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布控重点车辆检查覆盖率达到80%以上。
03、深化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考
河北省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应用从部署至今已近10年,经历了数字化建设阶段、实战化探索阶段、体系化发展阶段,随着智慧交管建设的深入推进,“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化机制的不断实践,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指挥调度衔接不顺畅。当前指挥中心的“龙头”作用发挥不明显,省市县三级指挥中心在防控体系应用中的职责定位不清晰,部分层级指挥中心成为“二传手”“值班室”,对防控体系掌握少、应用少,与实战需求配套的运行制度、处置流程不健全,不能充分牵动业务部门和基层实战单元。
二是研判主导发挥不明显。省市县三级研判专班各层级的研判定位不清晰,专职不专业的问题突出,业务培训不足、数据汇聚不全、建模应用不够,制约信息研判的精度、广度、深度,导致信息主导警务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同时,部分单位情报与指挥体系割裂,研判结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实战应用。
三是基础阵地建设有短板。交警执法站、数字警务室和交警中队同时作为防控体系实战单元,在功能定位上既有交叉重叠,又有各自特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特别是执法站仍延用2014年建设标准,部分装备配备、勤务部署已经不适应当下要求,导致各地建设不一,有的“站队一体”,有的“队内设室”,存在职能不清、衔接不畅等问题,影响工作指令的贯彻执行。
四是勤务运行模式待改进。警力部署与勤务匹配度不高,大多地方仍然沿用传统勤务模式,按照经验安排警力的现象普遍,勤务时间相对固定,导致部分重点违法高发时段警力却相对薄弱。执法管控的针对性不强,处罚轻微违法占比高,影响重点违法预警车辆的拦截查处。
为着力破解上述问题短板,河北各级交管部门将进一步细化推进措施,加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指挥调度体系为依托,以信息研判为支撑,以交警执法站、数字警务室和交警中队为实战单元的新型防控体系,推动被动、粗放、盲目、单一的传统警务模式,向主动、精细、精准、系统的现代警务模式转型。
一是推进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应用机制建设。做强三级公安交通指挥中心,明确定位、统一建制、充实人员,落实“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开展警情研判、指挥调度、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合成作战、警务监督,串联各层级、各业务部门,以指挥中心职能作用的发挥引领防控体系的实战应用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公安交管大数据建模比赛等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挑选专业技术强、实战经验足、业务本领精的骨干民警和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传帮带”作用,确保各级指挥中心研判精准、指挥得当。
二是推进以执法站为阵地的基层基础建设。规范交警执法站功能定位、建设标准,综合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车流数量、服务半径、警力情况等,统筹谋划全省执法站补点建设,因地制宜推行设置临时执法站,网格化布建前沿阵地,严密省市县界际重要节点管控。同时将数字警务室、公路交警中队等基础实战单元一并纳入防控体系建设,通过中队等级评定等方式,夯实建设应用。持续推动高速公路省界入口“监测预警”、服务区“引导检查”、收费站出口“拦截检查”,构建高速公路“三道防线”。
三是推进以情报信息为支撑的勤务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情报主导实战的作用,依托指挥中心完善信息研判职能,组建支、大队两级“交通安全合成作战中心”,滚动研判高风险车辆,实时指挥路面拦查,提高用警的针对性。阶段分析警情高发、秩序混乱的时段、路段,提高勤务部署的科学性。落实分级分类预警查控机制,确保警力优先覆盖危害性强、事故隐患大的高等级警情,减少对非预警车辆的随意拦查,实现警力效率最大化。(文/王高飞 赵龙 孟旭超)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