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点击空白处关闭
Smart transportation
智慧交通

车路城协同基础设施:问题和应对

2023.08.08
智慧交通

       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已区域性建成车路城协同基础设施,如何以应用创新、模式创新等手段促进基础设施良性发展,是当下应当研究的重点问题。

       建议国家加强统筹规划,以标准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以应用需求为牵引迭代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建管理体系,持续深化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应用,以数据要素激活推动产业创新,有效推动车路城协同的落地应用和产业良性发展。

       1、车路城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在车路城协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基础设施利用率偏低、应用需求不明显、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缺乏可持续迭代升级的动力。同时,随着部分设施折旧淘汰,更难以支撑应用并且容易形成不良循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未实现全域覆盖,车路协同测试验证支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城市一般选择在核心区域、重点路口、重点路段部署设施,因此无法形成连续的智能网联环境。

       而验证路侧设施和技术的安全性及稳定性,需要足够长的路以及足够多的数据训练,目前局部的路侧网联环境无法支撑自动驾驶技术能力验证,阻碍了基础设施的商业化应用探索。

       技术能力不达标,车路城协同应用受阻。目前5G、AI等新兴技术尚未成熟,不能完全有效支撑车路城协同应用。城市路侧设施融合感知的准确率号称可达到95%,即使是最好的结果也无法满足自动驾驶99.9999%的需求;5G-V2X传输的时延高达200ms以上,难以支撑车辆辅助决策。在技术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企业探索车路城协同应用的动力不足。

       产权分散、标准不一,产品和服务兼容性差。多数城市不同试点的建设时间不同,牵头单位、建设区域也不同,基础设施存在多头建设问题,产权权属更是分散在公安、交通、住建、平台公司等多个主体,且遵循的标准不统一,例如信号机存在GA/T1049.3-2013和GA/T 1743-2020标准,RSU通信有TCSAE2017、TCSAE2020.1、TCSAE2020.2标准。同时各类事件标识也不一致,导致相关产品和服务在互操作性、兼容性等方面存在问题。

       长效运营机制缺乏,持续迭代升级难。路侧设施设备种类多样,部分设施迭代更新快(新型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RSU之类产品寿命大致为2年),而设备的升级迭代需要大量资金。

       但目前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部署资金大多为科研创新、产业扶持性资金,尚未纳入城市道路设施统一建设管养体系,持续的运维管养较难,设施的能力及质量也无法保证。

       车端因技术路线发展对路侧需求低。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路线由“渐进式发展(从L2逐步升级)与跨越式前进(直接L4阶段,具体实现分为车路协同和单车智能)”同步,转变为目前以渐进式发展为主;同时,汽车产业倾向于探索“车-云”的技术路线,“车-路-云”的技术路线暂时遇冷;加之全球汽车市场面临重要的转型期和缩水期,量产车市场的压力陡增,在没有明显收益的情况下,车企不愿意加大路侧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

       城市级应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未显现。目前开展的城市类应用集中在智慧交通和城市治理方面,但应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尚未显现。智慧交通应用以提供红绿灯信息、交通状态等信息服务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车辆提前规划路径,但并没有解决交通拥堵等本质性问题,市民感知不强,车端也无付费买单意愿。

       城市治理类应用能有效提升道路环境安全系数,提高政府治理效率,但安全类效果显现因其性质特殊本就直接感受度差,再加上同上亿元的资金投入相比,回报率较低。

       商业模式不清晰难以促进基础设施迭代。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盈利性不强,因此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仍以政府资金为主,但政府也难以承担全部建设成本,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不协同;智慧物流、智慧公交等应用虽然具有市场化潜力,但目前投资收益模式仍不清晰,尚缺乏可持续的“造血回血”能力,难以驱动基础设施的技术迭代和发展。

       2、车路城协同基础设施发展建议

       加强国家统筹规划。一是建议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协调,推动城市、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从技术、平台、数据、应用、标准等方面,梳理各类试点任务建设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车路城协同发展路径;二是加大国家重大专项支持,建议通过设立重大专项项目,支持感知算法、数据安全、传感器融合、数据交易、车路协同测试试验等领域的技术或应用持续探索和攻关,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以标准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对于城市已经建设的基础设施,要兼顾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应用需求,建议分类出台含基础设施技术指标、性能指标以及建设要求、使用要求、数据标注要求等在内的标准,确保不同时期建设、不同主体权属设备的一致性、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对于基础设施尚未建设的城市,可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成果,做好基础设施顶层架构规划。设施未建标准先行,以标准框定基础设施建设,考虑设备功能的可扩展性及未来3-5年的升级需求,并根据应用需求变化适时更新标准,指导城市建设弹性基础设施。

       促进城市间的基础设施标准统一,建议由国家主管部门统筹,优秀试点城市、企业和专业结构参与,一方面推动城市地标、团标升级国标,将先进经验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另一方面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研究出台统一的标准体系和技术导则,支撑城市间的系统互联互通。

       以应用需求为牵引迭代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或新建,应避免在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一步到位”,造成“投入大、应用少”的局面,要以应用需求为驱动,按需规划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按需建设不同级别道路,按需部署不同等级、不同组合的设施设备。

       在目前车端需求不强的情况下,可优先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应用,同时使用大数据挖掘工具等加强数据挖掘,建设智慧城市应用生态,通过大量的城市应用拉动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覆盖范围的提升及迭代,加快实现与智能网联车辆的应用需求接轨。

       将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建管理体系。建议将车路城协同基础设施纳入城市传统道路设施管理体系,政府部门或国资控股企业统一负责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管养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可由第三方公司或设施提供商参与负责设施维护、升级;建立长效运营机制,设施运维管养可纳入招标文件,规定设施提供商的升级运维年限,并在建设阶段预留至少2-3年的设施运维管理资金,后期可通过基础设施商业化运营获取资金进行迭代升级。

       持续深化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应用。充分发挥已建基础设施效用,以车联网相关平台与城市大数据平台、城运平台等城市平台打通为抓手,相互赋能,深度感知城市事件,监测市政基础设施状态等全量化运行状态,与城市管理部门实现联动闭环,深化道路积水、路面破损、车辆抛洒物、车辆违停、井盖遗失等城市安全监测,以及交通信息服务、智慧公交等智慧交通应用,强化社会价值体现,有效提升市民感知度。

       以数据要素激活推动产业创新。打通车联网数据与城市数据,并对接城市数据交易平台,探索基础数据的治理、数据挖掘和数据交易模式,力争数据变现,反哺建设;建立数据共享生态,基于完善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将数据开放,吸引科研院所及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算法模型、应用可行性、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促进研究与行业深度结合,以数增智、以数赋能,有效推动车路城协同的落地应用和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能减轻前期大量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

来源:程晓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