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点击空白处关闭
Smart transportation
智慧交通

雷视融合or雷射融合 | 谁将成为高速公路下阶段感知的主流选择?

2024.07.15
智慧交通

       精准的路侧感知是智慧高速建设的基础。

       2020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有力支撑。

       在新基建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交通感知建设突飞猛进。融合了摄像头和雷达优势的雷视融合技术成为近年来交通感知方案中的“黑马”,但随着相关产品的先后落地应用,无法做到全天候感知、成本过高、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雷视融合“无所不能”的印象被打破。

       与此同时,针对雷视融合技术的不足,融合了雷达和射频的雷射融合技术正在异军突起。在第二十六届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上,有企业直接提出“高速公路数字化最核心技术雷射融合还是雷视融合是战略选择问题”,引起行业的广泛关注。

       雷视融合、雷射融合的实际应用情况究竟如何?二者各自有哪些优劣势?对于未来潜力巨大的高速公路感知市场,雷射融合是否能够代替雷视融合成为主要选择?

       一、当前市场为什么出现雷视融合技术?

      线圈、雷达等是主流的传统车辆检测器,但通病在于仅能获得某一截面或瞬时的车辆所在车道和车速信息。

       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可以获得所有车道全局的实时数据,也可以获得每一辆车精确的位置和矢量化数据,但也有各自的硬伤。传统摄像机数据质量容易受到光照条件影响,同时雨雾天气也对图像质量有较大影响;毫米波雷达限于其工作性质,在静止或低速车辆的检测上不够精准,且较易受到非目标物体反射杂波以及其他毫米波雷达发射信号的干扰。

       兼具摄像头和雷达优势的雷视一体设备自问世伊始就受到了行业关注。从理论上来看,雷达与摄像头获取的特征数据与轨迹数据可互相补充,在提供大范围检测数据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感知精度。

       从实际情况来看,2019年取消省界收费站,新的收费模式和稽核工作需要新增大量的视频监控设备,且经过“视频云联网”工程的带动,视频摄像头的布设密度与清晰度大幅提升,一定距离范围内和气象条件下,“看得到”、“看得清”需求已经得到满足,视频监控设备成为高速公路场景不可或缺的信息感知基础。

       为解决高速公路照明条件相对较差的道路条件,不同路段和不同时段车流量差异较大的交通流特点,以及夜间自动化预警需求更高等管控需求,深度融合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高性能处理终端进的雷视融合技术问世。

       二、并非“无所不能”的雷视融合

       随着雷视融合、雷视一体机等产品先后落地使用,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雷视融合无所不能”的印象被打破。

       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雷视一体机等雷视融合产品在能见度较好时,可以检测拥堵、交通量、占有率等信息,但在车辆位置、交通事件等其他方面的检测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理想,且存在数据可靠性一般,经常出现实际不存在的目标在融合后的数据中移动、设备冗余安全性等问题。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雷视融合技术全天候性能较差,在高速公路最需要感知的夜晚、雨雾天气无法使用。夜间车灯带来的眩光和地面反射光等,导致视频无法工作,仅剩毫米波雷达发挥作用,其固有的裂点、遮挡问题无法进行校正。

       有专家曾表示,如今雷视技术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融合应用的目的是互相补短,由于当前雷达和视频传感器都有自身的技术缺陷尚未解决,导致融合后也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据赛文交通网了解,由于技术储备不足,目前没有做到雷视目标级融合,而仅仅是利用雷达和视频各自特点去做各自擅长的检测项目。总体而言,参测雷视产品其各项检测效果不如纯雷达和纯视频监测设备。且从高速隧道的应用效果来看,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与雷视一体机的检测效果相差不大,都无法解决车辆遮挡、隧道火灾能见度等情况下的识别问题,雷视融合及雷视一体机并不具有突出优势。

       三、主打“精准、实时、全天候”的雷射融合

       针对雷视融合存在上述问题,有企业研发了利用毫米波雷达与射频的雷射融合技术,可实现全天候、精准、实时的目标、轨迹和事件检测。

       雷射融合通过异构多信号时空融合技术,实现毫米波与射频信号级的随动跟踪和互锁定位:将毫米波雷达感知的车辆速度、位置等运动信息,以及射频采集的车载单元内车牌、车型等车辆信息,在时空重叠的条件下进行精准融合,获取感知目标的车牌、速度、位置、车型、时间戳五要素信息。

       针对雷视融合存在的由于车辆遮挡、检测错误等导致的误报和漏报、准确率低等问题,雷射融合均可给出应对之策。

       该技术利用智能天线技术实现射频天线侧装情况下覆盖6车道且精准定位车辆位置。即使在侧装的条件下,也可实现车辆目标的精准感知和车牌、车型信息获取。通过多雷达信号交互、阵列协同,可实现1km以上的无盲区车辆目标检测:雷射融合感知设备部署于公路两侧侧杆上,构成之字形部署,实现多雷达信号交互、协同,解决因遮挡导致的目标识别准确率降低问题。

       行业专家对赛交通网表示,相较雷视融合,雷射融合具有全天候、数据准确率高(95% 以上)、100 毫秒内低时延检测、支持长距离布杆等特点,满足数字化转型升级智慧扩容、安全增效、跨领域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所有四大场景都需要的高质量车流数据,是支持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技术路线。

       据了解,雷射融合已有江西瑶北、苏州绕城、广东广乐等多个数字化转型升级样板点。南昌绕城瑶北段是全国第一个车道可计算样板点。该项目通过路侧部署雷射融合RSU,实现了全天候、实时的车辆目标准确识别,车辆轨迹连续跟踪以及事件准确检测。

       四、雷射融合能否代替雷视融合?

       从可行性来看,雷射融合具备可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基础条件。从全国各地雷射融合样板效果来看,已经充分证明了雷射融合技术具备规模应用的成熟,目前真正能够满足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求的只有雷射融合技术,市场上已经形成了繁荣的产业生态。由于需求强烈,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条件。

       从成本来看,基于视频结构化的雷视融合技术需要海量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且摄像头需要定期清洁、运营成本高,部署密度高造成设备堆砌,投资非常大;雷射融合部署间距1KM,可以直接获取结构化数据,无需巨大的储存运算成本,可以远程维护升级,减少了现场运维成本。

       整体来看,雷射融合在车流数字化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具有更加广阔的场景适用性。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雷射融合在事件检测方面具有更高的成功率,这也是业主最为关心的问题。

       感知设备作为智慧高速建设的基石,应充分发挥其在不同应用场景的适用性需求。有专家对赛文交通网表示,雷视、雷射重在场景适用性,实际应用效果才是绝对的标准答案。当前,在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五个一体化任务、十个示范性任务等场景,雷射融合的由于能够在夜晚、雨雪、雾天等全天候场景下,百毫秒级输出带车牌的车辆目标、轨迹和事件,是目前真正可以支撑转型升级商用落地的感知技术。

       而作为早期出现的雷视融合感知技术,高速公路场景下是否能够发挥作用,目前已经有了答案。

       五、写在最后

       虽然上述新型交通检测设备已经在国内智慧高速公路工程中得到应用,然而,业界对路侧感知设备功能性能测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缺少有关路侧感知设备应用和测试相关标准规范。

       再先进的技术在尚不完善的体制下也难以充分发挥智慧,行业体制机制的变革才是根本所在。既往我们过分强调只要实现功能,使用哪种技术无关紧要。但实则不然,应该研究制定不同场景、功能目标下的技术设备选型优先级标准,以约束设计与业主的过度裁量。

       可以肯定的是,将适用的技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引导相关单位按需科学配置,而不是唯技术装备、唯什么功能强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实施部署,哪个技术可以真正落地,相信时间和实践会给出答案。

来源:安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