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点击空白处关闭
Traffic safety
交通安全

汛期又至,路桥灾害悲剧究竟能否避免?

2024.07.29
交通安全

       据央视新闻消息,7月19日20时40分左右,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境内突发暴雨山洪,导致丹宁高速公路水阳段山阳方向K46+200处严坪村二号桥局部垮塌。截至20日10时,已搜救发现车辆5辆,遇难11人,初步核查还有近20辆车30余人失联,消息一出引发了行业及社会的巨大关注。

       与之类似,今年“五一”期间,广东梅大高速大埔往福建方向K11+900m(茶阳路段出口方向2公里左右)附近发生高速公路路面塌陷事故。经现场核查,事故共造成20辆车陷落,涉及人员共54人,其中确认死亡人数达24人。

       极端天气与地质灾害诱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接连发生,令人痛惜,在高速公路建设不断追求安全、高效的当下,类似悲剧究竟能否避免?

       多山之国,汛期灾害易发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地形比较崎岖的高原所构成的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因此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穿行于河谷山川之间的情况不在少数。

       由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常要开挖大量边坡,破坏了原有植被覆盖层,导致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以及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随着原本生态环境的破坏,边坡岩土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可能性也大幅提升。

       降雨是引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和主要因素,短时间内大量水进入岩体,不仅加速岩体力学性质的弱化,而且作为一种外荷载施加于边坡岩体,导致其失稳破坏,因此道路灾害高发期往往伴随着汛期一同到来。

       开头提到的两起事故中雨水就是主要诱因。其中,梅大高速涉事路段降水量较往年有较大增长,1—4月全县平均累积降雨量达744.6毫米,较去年同期406.8毫米多84%。特别是4月入汛(4月4日)以后,该县平均累积雨量超过564毫米,较去年同期多331%。丹宁高速涉事桥段同样是受山洪冲击影响,部分乡镇实时降水量已达70毫米以上。

       但汛期和降雨的到来难以避免,该如何及时发现,预防道路灾害发生后的事故与伤亡?

       监测手段已经比较成熟

       事实上,结合位移、变形、应力、水位、环境等数据及要素,当前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科学的边坡灾害检测、监测手段。

       预防检测方面,简易一些的可通过人工直接观测边坡中地表裂缝、地面鼓胀、沉降、坍塌、建筑物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地温变化等现象。对于正在发生病害的边坡进行观测可以初步判定滑坡体所处的变形阶段及中短期滑动趋势。

       充分了解了现场的工程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还可在边坡上设立变形观测点。在变形区影响范围之外稳定地点设置固定观测站,使用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摄影仪及全站型电子速测仪、GPS接收机等)定期测量变形区内网点的三维(X,Y,Z)位移变化。这种方法远离变形区,且无主观成分,比简易人工观测更加客观、精密,观测、比较的范围大,选点方便。

       还可通过精密仪表对变形斜坡进行地表及深部的位移、倾斜(沉降)动态,裂缝相对张、闭、沉、错变化及地声、应力应变等物理参数与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测。目前按边坡在线监测仪器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位移监测、地下倾斜监测、地下应力测试和环境监测四大类。

       按所采用的仪表可分为机械式仪表观测法和电子仪表观测法。使用该方法监测的内容丰富、精度高、测程可调,仪器便于携带,可避免恶劣环境对测试仪表的损害,观测成果直观,可靠度高,适用于斜坡变形的中、长期监测。

       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预防检测的手段也更加多元化,据悉,河北等地还引入了无人机等监测设备,结合地质灾害多维网络化监测预警平台,实现超视距、长续航巡检。

       实时监测方面,随着空间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自动遥测系统相继问世,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GNSS、GSM等卫星通信技术,可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并传输到远程监测中心进行数据监测、管理和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近年来也出现了依托雷达、视觉识别判断的监测方法。由于其自动化程度高,可全天连续观测,且省时、省力、安全的特性,为边坡工程特别是边坡崩塌和滑坡的自动化连续遥测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针对桥梁边坡状态监测在技术层面已经比较完善,要做到及时发现灾害并不困难,但每年类似事故仍层出不穷,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威胁。

       有观点指出,这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问题,更与重要隐患点普查筛查的前置工作是否受到重视、监测方案勘察设计是否合理,也与供应商和养护单位项目管理的经验等因素息息相关。

       成本仍是制约规模化部署的关键因素

       据本次丹宁高速事故后亲历者描述,从桥面掉落的25辆车辆中,很多并非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坠落。事故发生后桥面没有路灯,行驶车辆速度均较快,未察觉桥面异常的车辆直接从倒塌位置掉落。发现桥梁倒塌后,现场人员自发对行驶车辆组织拦截和警告,但仍无法有效阻断交通,有部分车辆无法及时减速并突破拦截区域。

       广东梅大高速塌陷事故同样是发生在午夜时分,由于夜色深沉,路面上的情况变得异常难以辨识,使得过往车辆及行人难以在第一时间察觉到明显的异常或障碍,车辆纷纷高速落入坑中。

       同样的还有今年2月22日集装箱船撞桥导致的广州市南沙区沥心沙大桥桥面断裂事故,由于事故发生在凌晨,桥梁倒塌后路面视野内难以观察到明显异常,桥面行驶车辆直接从主梁缺口位置坠落导致多人伤亡。

       这些事故中如果配备了完善的监测手段,给予道路管理部门以及时的反馈,是否就能减少人员的伤亡?

       据了解,相较于矿山、隧道等场景,当前我国公路领域的桥梁、边坡监测仍有着较大缺口,人员配套不充足、监测设备覆盖率不高导致事故发生后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实施管控,致使次生灾害带来了更大损失。但要规模化部署监测预警发布系统还有许多难题需要面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资金成本问题。

       以桥梁监测预警系统为例,据赛文交通网了解,尽管受桥梁等级、地质环境等因素影响各地部署成本存在波动,但当前重点桥梁监测系统部署成本往往在千万级左右,类似本次丹宁高速事故这样的普通桥段也需要百万级的资金打底,如果计算每年维护费用及人员成本和这类梁桥保有量,对于高速公路运营来说也有些难以承担,因此当前普遍做法仍是以加强日常检测,保障关键桥段为主。

       如何解决行业难题

       迈知科技高级工程师段亚龙表示,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必须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监测预警和发布工作。当下应加强对监测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资金投入,实现县省部三级联动的自动化监测体系;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并得到有效执行;同时,也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今年以来,自然资源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印发文件,指出要持续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重大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有条件的省份加强天空地综合遥感手段集成,提高隐患精细识别水平。加强对在册隐患和新识别隐患的套合,逐步从发现隐患向重要区域和重大隐患动态监测转变。

       卓视智通董事长兼CEO吴柯维在赛文此前发布的文章中表示:当下国家相关部门对地形、地质灾害及交通基础设施的监测高度重视,为了保证公路的安全运营,对公路沿线进行道路边坡监测及道路塌方风险预警,有重要意义。

       智慧高速业内知名专家叶宁献告诉赛文交通网,当前行业也在积极探索规模化部署可能性,推动解决方案低成本化发展。随着智慧高速建设的加速,之后也有望通过打通数据壁垒,共享路侧信息的方式实现路况监测功能的规模化应用。

来源:YGG

相关新闻